2013年2月17日,紅沿河1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,遼寧老百姓從這天起用上核電。
消息傳進紅沿河鎮,在當地引起了轟動。當地一位幼兒園老師杜巖更是即興拿起剪刀,對照公司贈送給周邊居民的新年掛歷,一氣呵成地剪出了一副核電剪紙,成就了一段核電與周邊社區和諧相處的佳話。
一張剪紙背后的故事
剪紙是紅沿河鎮的傳統藝術,在當地有相當的群眾基礎,紅核希望中學還曾專門開設剪紙課,杜巖則是當地頗有名望的剪紙能手。
杜巖是從2月17日的《新聞聯播》中得知1號機組并網發電消息的。他的丈夫在華興公司紅沿河項目部工作,從丈夫那里,她聽到了更多核電站的消息。這激發了她創作的沖動。于是,她從墻上取下掛歷,對照上面的核電機組照片開始了創作。2月19日,這幅剪紙(即本刊封面照)送到了紅沿河公司。
這幅剪紙細節逼真、形象生動,嚴格遵守原圖造型,包括廠房窗戶、塔吊、標語牌均一板一眼地得到了生動的刻畫。經《集團之聲》報道后,這幅作品在集團內引起了轟動。
剪紙人生
1960年出生的杜巖是紅沿河鎮本地人,在紅沿河鎮中心幼兒園任教21年。父親杜作霖擅長書法,寫的一手好字。受家庭影響,她自幼酷愛繪畫,從小表現出很高的繪畫天賦。
杜巖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,初中畢業時,她特別想上藝術學院,無奈家中姐弟八人,經濟條件有限,就這樣,杜巖上美術學院的希望破滅了,她便在家里學起了服裝裁剪,自己用粉筆作畫裁剪。
后來,杜巖成了一名幼兒園教師,可是她對剪紙的熱情從未消減,反而越來越熱愛。中午休息的時候,她就自己創意做剪紙畫,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時間來剪花樣,飛禽走獸躍然紙上,關公、嫦娥奔月、松鶴延年等吉祥題材活靈活現,鄰居家中老人過壽都求她創作一幅老壽星剪紙。
核電改變的生活
如今,杜巖家中專門辟出一個創作室,掛滿了她的剪紙作品。杜巖的丈夫張運會在華興公司核島調試隊工作已經五年了,兒子大學畢業后在北京工作。
“公司給交正規的保險和住房公積金,家里的九畝地已經全部租出去了,每天下午四點半就能下班回家了,還可以幫著老伴兒做飯。”張運會開心地說著, “核電站的建設讓我們這些原本只會拿鋤頭的農民開始了新生活,收入穩定還有保險,心里也有了底。”
核電站的建設,給周邊居民帶來的不止是就業機會的增多、收入的提高,也激活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每逢過年,杜巖都要創作一些象征吉祥的窗花剪紙作品,如今她又多了一個創作題材——核電站。